中国正如何帮助缓解全球通胀压力?

随着今年中国工厂出厂价格出现飙升,投资者担心中国会成为全球其他地区通胀的一个源头。但中国其实帮助缓解了疫情流行造成的一些价格压力,而且这种状况似乎还会持续下去,起码在一段时间内会是如此。

Stella Yifan Xie2021年7月20日08:40 CST 更新

Original Post>

随着今年中国工厂出厂价格出现飙升,投资者担心中国将成为全球其他国家的一个新通胀源头。

但中国其实帮助缓解了疫情流行造成的一些价格压力,而且这种状况似乎还会持续下去,起码在一段时间内会是如此。

中国经济还远不到过热的程度,因此经济学家称,这并不是推动全球大宗商品和消费品价格上涨的主要需求驱动因素。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Advertisements

与此同时,虽然今年一些中国工厂将价格上涨转嫁给西方买家,但许多工厂也在自己消化铜和铁矿石等原材料的成本上涨。

这有助于防止其他地区的消费品价格进一步上行,但也意味着一些中国工厂主的利润会减少。

高盛(Goldman Sachs)研究中国问题的首席经济学家闪辉(Hui Shan)表示,新冠疫情期间得出的经验表明,中国仍然是防止全球价格大幅上涨中的重要一环。

中国在推动全球价格方面的影响一直较为复杂。中国在近几十年来崛起成为世界工厂,带动数以百万计的低成本工人进入劳动力市场,并促使牛仔裤和沙发等消费品的价格普遍变得便宜。

但也有那么一些时期,中国的增长导致通胀输出到其他国家,主要是通过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方式传导出去。

在21世纪初,中国的能源需求曾推动石油价格上涨。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出台了数千亿美元的刺激措施,用于建造桥梁和住房,从而推高了金属价格。

但在这次疫情期间,中国领导人避免进行过度的基建支出,因为他们不想让债务增多,也不愿意看到房地产等领域出现资产泡沫风险。

中国政府部门对银行的房贷增量“踩刹车”,并采取行动遏制大宗商品投机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内对金属的需求。

法国兴业银行(Societe General)大中华区经济学家Michelle Lam称,这一回,中国作为大宗商品终端消费者的影响力已经小了很多。

Lam和其他经济学家称,通胀的一个更大驱动力是西方经济体的巨额财政刺激支出,这已助推房地产市场火爆,提振消费品需求,使许多大宗商品价格升至多年高点。

虽然中国PPI在5月份跃升至近13年新高6月份小幅回落,但中国几乎无法掌控的石油等大宗商品进口价格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PPI指数。这对中国的消费物价几乎没有造成溢出效应,消费者价格指数仍远低于到年底达到3%左右的官方目标。

麦格理集团(Macquarie Group)首席中国经济学家胡伟俊称,中国这次是价格接受者,实际上一直在输入通胀。

广东省Yangjiang Hopefine Hardware Factory的创始人Xu Jinwei称,橡胶等原材料的价格今年上涨了约20%。但到目前为止,这家生产户外工具和开瓶器的公司仅将出口价格提高了8%左右,并且不打算进一步提高,因为这样做可能会失去订单。

Xu称:“在我们这个行业,竞争是非常残酷的。”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随着消费者从购买产品转向外出就餐和旅游等消费,今年西方的需求可能会下降,工厂主将成本上涨转移给西方买主的意愿也受到了抑制。

中国可以在多长时间内帮助缓解全球通胀压力,经济学家对此争论不下。随着中国经济逐渐成熟,中国已没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可供使用。中国面临的难题是,劳动力成本已经稳步上升,并且现在愿意进工厂从事长时间辛苦劳动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了。

一些经济学家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最新的温室减排行动将减少国内的金属产量,包括钢铁和铝,这可能会增加全球价格的上涨压力。

不过,经济学家表示,中国不太可能很快成为价格上涨的一大驱动力。

虽然在截至5月的12个月里,从中国运往美国的进口价格上涨了2.7%,但低于同期美国消费者通胀5%的总体增幅。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从墨西哥和欧盟运来的商品价格上涨更快,分别为4.8%和6.5%。

经济学家表示,甚至可以说,全球公司如果想控制通货膨胀,可能更需要依赖中国。

高盛的闪辉表示,由于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加剧,“重找新址”(也就是将更多的供应链迁出中国)的问题在于,如果将生产活动转移到成本效益不高的地方,可能会导致通胀加剧。越南和印度等其他低成本制造商品的来源国仍在艰难应对疫情及保持充分的生产能力。

她说:“眼下的形势变幻不定,需要密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