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Find more at GeneAka Marketplace With Recent Update on 21/09

红杉资本直面美中关系新现实

风险投资巨头红杉资本宣布分拆业务是在中美关系日益紧张的局势中明哲保身的精明之举。这一决定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风险投资巨头红杉资本宣布分拆业务是在中美关系日益紧张的局势中明哲保身的精明之举。这一决定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在这个时代,全球两个最大经济体的投资者和科技企业家们出于互惠互利的目的拥抱彼此。

这家总部位于硅谷、名声显赫的公司周二表示,将于2024年3月份以前分拆成三个独立公司,分别在美国、印度和中国运营,不再共用一套后台支持体系或品牌名称。

红杉资本在周二的投资者报告中指出,经营一个去中心化的全球投资业务已变得日趋复杂,并强调了各实体之间存在投资组合冲突等问题。这份报告中未直接提及地缘政治,但该因素的影响力仍不容忽视。红杉资本投资的一些公司已经陷入政治困境,此时此刻,就连时尚公司和起重机制造商也极易受到美国国家安全风险的指控

红杉资本投资了TikTok母公司字节跳动(Bytedance)和快时尚公司希音(Shein): 这两家公司都有在美国大受欢迎的应用程序,正在华盛顿受到越来越多的审查

然而,从某些方面来看,上述分拆只是在承认近年来已经变得明显到无法忽视的现实。诸如谷歌(Google)之类的红杉资本早期投资的美国公司早在几年前就撤出了中国市场。中国政府对中资科技公司在海外筹集资金越发谨慎,尤其是如果这意味着最终的首次公开募股(IPO)可能需要向美国监管机构进行大量披露的话。这种顾虑阻碍了网约车巨头滴滴(Didi Global Inc., DIDI)在2021年的上市之路。与此同时,美国监管机构对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国平台公司也提高了警惕,比如TikTok。

在这样的环境下,红杉资本的全球印记所带来的协同效应——即美国初创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或中资初创企业入驻美国市场的潜在好处,似乎愈加令人生疑。

无论如何,中国和印度的业务现在基本上是独立运营的。红杉资本的中国业务部门由资深投资人沈南鹏带领,他在吸引交易方面的作用可能比红杉品牌更大。毕业于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的沈南鹏在2005年与人共同创立了红杉的中国业务部门,此前他自己也是创业者。全球跨度或有助于带来潜在客户或创造合作机会,但要想适应两种监管体系和科技生态,可能会得不偿失,毕竟这两种环境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在许多情况下现在是直接对立的。

// LAST UPDATED ON 21/09
Amazon Most Wished For

上述分拆决定也可以说是针对已在酝酿中的监管改革上了一道保险。拜登政府正在考虑一项可能禁止美国在中国某些领域投资的命令,比如量子计算和先进制程半导体。人工智能也大有成为关键性技术战场的趋势。

红杉资本的决定只是美中两国科技行业分道扬镳的最新信号。双边贸易流动仍然巨大,但至少在科技领域,脱钩趋势是非常明确的:互惠互利已不复存在,巴尔干化(Balkanization)正在兴起。

//Last UPDATE ON 18/09
Today's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