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危机恐将引发衰退,股民应取防御策略

银行危机恐将引发衰退,股民应取防御策略过去一周,美国两家银行的倒闭和瑞银对瑞信的救火式收购震撼了金融市场,引发了有关银行贷款严重紧缩可能使经济陷入衰退的担忧,也让美联储抗击高通胀的计划受到干扰。在这种环境下,投资安全资产可谓正当其时。

银行危机恐将引发衰退,股民应取防御策略

投资安全资产正当其时。

过去一周,美国两家银行的倒闭和瑞银(UBS)对瑞信(Credit Suisse)的救火式收购震撼了金融市场,引发了有关银行贷款严重紧缩可能使经济陷入衰退的担忧,也让美联储抗击高通胀的计划受到干扰。

美股本周初以乐观姿态回升,让投资者暂时得以喘息,这得益于美国财长耶伦(Janet Yellen)周二就银行业危机做出的安抚,耶伦的表态暂时提振了市场人气。

但一些华尔街分析师表示,现在断言一切问题已迎刃而解为时过早,投资者还在等待“另一只靴子落下来”。

EP Wealth Advisors负责投资组合策略的董事总经理Adam Phillips表示:“我们没有把这轮(反弹)当做买入的机会去增加投资组合的风险……这些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的投资组合已经具备较强的防御性,股票配置比例低于我们的中性目标。”

Phillips说:“实际上,我们觉得正好利用这个机会进一步减持股票,让整个投资组合更具防御性。”

建立高度防御性的投资组合应该是投资者面对大多数不确定的市场环境时的标准做法,但这一次银行业危机叠加了潜在的系统性信贷危机,让已然备受利率上升和金融紧缩折磨的投资者更加喘不过气来。

一些投资者涌入了货币市场基金。上周硅谷银行(Silicon Valley Bank)倒闭后,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的资产规模膨胀到历史高点,不过Phillips表示,在经?了有史以来最糟糕的一年后,债券又重拾了投资组合中安全资产的声誉。

由于避险需求升温,上周短期美国国债收益率跌至六个月来最低。道琼斯市场数据(Dow Jones Market Data)显示,上周2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总计下降74个基点,创1987年10月黑色星期一股市崩盘以来最大单周跌幅。

与此同时,对银行系统的担忧拖累美股上周下挫,Silvergate Capital (SI)、Signature Bank (SBNY)和硅谷银行此前的突然崩溃引发了对美国银行业在利率急剧上升情况下陷入困境的忧虑。

股票和债券的价值波动一般并不同步。从历史上看,当股价暴跌时,投资者倾向于转向债券等低风险低回报资产,尽量减少风险敞口并让投资组合多样化。

但债券表现与利率密切相关。如果利率上升,现有债券价值将下降,因为与新发行的收益率较高的债券相比,现有债券较低的固定利率就不再有吸引力了。

2022年就是如此,当时美联储大举收紧货币政策,推动收益率飙升,引发了上世纪70年代以来最大的债市跌幅。与此同时,股票市场也创下2008年以来的最大年度跌幅。

Phillips说,股票和美国国债的脱钩表明仍有理由持有更多中期债券,因为“当你担心经济开始放缓的时候”,债券能“为你提供有一个有吸引力的回报率。”

Phillips称:“当(去年)收益率处于创纪录低点时,大家都在为利率上升做准备,我觉得很多人没有料到升息会这么快。许多人可能认为要几年才会完成的收益率调整,实际上几个月就发生了。”

他认为今年年初是收益率最有吸引力的时候,意味着收益率有走低的空间,价格有走高的空间,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股债之间的相关性开始改变。

Oreana Financial Services全球首席投资官兼投资组合经理Isaac Poole表示,美欧银行系统最近遇到的压力可能引发严重信贷紧缩(credit crunch),这使得美国经济发生衰退的风险增大,让短期国债变得更具吸引力。

严重信紧缩是指金融机构的贷款标准大幅收紧,特别是中小型银行,当银行把资产负债表健康状况的重要性置于贷款之上时,严重信贷紧缩就会发生。由于银行担心企业破产或违约,企业可能借不到钱,或是借钱成本太高。

Poole在周二的一份报告中说:“我此前一直预计美联储会在3月份加息后很快暂停升息。考虑到经济增长和通胀前景,最近的事态发展使这种可能性更大。市场已转而押注年底前会有一系列降息操作,相比之下,3月初押注的情景是在更长时间里加息到更高的水平。”

美联储周三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再提高25个基点,至4.75%-5%的区间,为2007年10月以来最高值。

Poole说,国债是在许多情境下都能表现良好的一种资产。他的投资组合一直在增持期限较短的美国国债敞口,特别是在3月初两年期国债收益率升破5%之后。该收益率在上周跌破了4%。

在美联储决策者表示今年只适合再加息一次后,美债收益率周三大跌。2年期收益率从周二的4.175%降到3.977%,下降19.8个基点。10年期收益率下降10.6个基点,至3.497%。

(本文译自MarketWatch)